“观来,还是这自来水牢靠。”当县水利局来动员村村通自来水时,他第一个表态支持。通过明白纸,他还学到了一个知识,县里统一供的自来水,是经过了三道程序净化,三大部门检测才出厂的,光检测指标就多达106项,相比之下要比泉水特殊是河水更安全。
京剧大舞台上,村里的两个京剧班子正在轮番上演名剧名段。舞台前后,是宽阔的广场及整洁的大瓦房。新农村,新气象,这里是遥近出名的全市文明村。由于大部分村民从事柳编业,去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。4万元。
改革后,一下解决了供水多头管、分头管、多档次管的问题,实现了“一县一网”或“一县多网”。像罗庄区,将三家私营自来水公司改制合并到新成立的国营公司;像临沭县,以自来水公司为主体,将全县的水厂、服务站、管网、到户表整个纳入治理限度。
55亿元的投资,紧锣密鼓的开工,倒扣分的考核——沂蒙老区成了一个大工地。该市面积占了全省的九分之一,山区丘陵占了72%的面积,农村饮水工程面广、线长、山高,供水量却很少,去去供给一个村每年100多方的水,就需要10多公里的管道。但是,这些都挡不住他们奔向既定的目标——今年底全面解决农村饮水担心全问题,使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5%以上,神皇战妃质量指标达到国家请求。
但是,费县大青山上的居民胡顺起不认这个账。他说,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,自家从小就吃泉水,扯上一根管子,泉水自流到家,不花钱还好喝。谁知,今年一场大旱让他心里发了毛,山上的泉水干涸了,老胡要挑起水桶翻岭过坡,去山下有自来水的亲戚家取水。
村民迈入了小康的大门,却还有一只“尾巴”拖在后面——这里仍采用“单村供水”的方式,即县水利局打井后由村里供到各家各户。该村村民普遍反映,井水“碱太大”。可是,就连这样的水,由于管道年久失修,也断供了半年多。
这是临沂市供水机制体制的重大突破,在各县区组建一个国有的公益性供水公司,对农村供水采取统一规划、统一建设、统一运营、统一服务、统一水价、统一应急保障,实现从水源到水龙头的一条龙治理。
这样一来,实现了城乡供水的“同网同质不同价”,农夫喝水更放心更实惠;同时,用市场手法运营、治理和服务,也肯定是该市提出的“市场化主体,专业化机制”;另外,供水事业的发铺后劲充足了,据统计改革后各县区供水公司共获得贷款34亿多元。
再观私企供水。比如平邑县北部的五个乡镇,分别由五个小企业运营供水。不要说新建一个中型水厂要2000多万元,肯定是设备的更新与维护也难以为继,造成了供水的质与量都不正常。农夫民众把意见投诉给政府,但症结却在私营供水企业,解决问题的渠道不通畅。